吉林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,非常适合奶牛生长发育,世界上高产的荷斯坦奶牛几乎都集中在这个纬度区域。近年来,在三年攻坚战和乳品跃升工程的强力推动下,全省奶业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,逐步呈现出“四个增强”的良好趋势。为进一步提升奶牛总量,优化结构,提高精深加工水平,紧密利益联结机制,发挥资源、基础优势,做大做强奶业经济,下一步我省将着力加快“五项推进”,构建现代奶业经济体系。
四个增强
一是规模显著增强。2011年,全省奶牛存栏20.3万头,同比增长4.1%,奶类总产量达到46.8万吨,位居全国第16位。从1-11月份平均水平看,全省生鲜乳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.9元,饲养1头奶牛年均纯收入4600元左右。
二是乳品加工企业活力增强。全省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家,设计加工能力达到134万吨。2011年,全省乳制品精深加工量达到25万吨,广泽、飞鹤、娃哈哈等企业生产的乳酪、婴儿配方奶粉和液态奶等乳制品,在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,发展前景看好。
三是奶牛群体质量明显增强。通过从国外引进优质奶牛和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,奶牛生产性能得到提高。目前,全省产奶奶牛平均单产达到4.3吨,比2006年提高1吨。
四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,建立健全了生鲜乳收购站规划、建设、审批和质量安全检测机制,全省356个生鲜乳收购站和131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实现持证经营,许可证、准运证核发率达到100%。2011年,我省完成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369批次,检测合格率达到100%。
五项推进
一是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。坚持政府扶持、多元投入、多方建设的方针,结合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,支持奶牛规模养殖场(小区)建设,推动传统饲养方式转变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,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,大力兴建高标准、大规模的现代奶牛养殖场(小区),发展清洁生产,减少环境污染。充分发挥我省草原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,加强奶牛优质饲料开发,大力推广奶牛全混日粮(TMR)饲喂技术,提高科学养殖水平。
二是加快推进乳制品精深加工业发展。充分发挥“指导、协调、服务”的职能作用,加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推进力度,引导加工企业着眼市场需求变化,大力发展精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围绕省级4大乳品产业园区,加快推进养殖、加工、市场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,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打造企业原料生产基地,促进企业达产达效。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,培育大型龙头加工企业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三是加快推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。加强奶牛优良品种引进、扩繁和推广工作,提高自主供种能力,满足产业发展需求。建立吉林省奶牛DHI测定中心,实施奶牛群体改良计划,对奶牛系谱、胎次、产犊日期、产奶量等实施信息化管理。加强奶牛人工授精站点建设,重点推广胚胎移植、性别控制等繁育技术,提高奶牛良种化程度。
四是加快推进疫病防控体系建设。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,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,强化奶牛布病、结核病监测净化工作。加强对奶牛规模养殖场(小区)的防疫监管,扎实开展奶牛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,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,构建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屏障。
五是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。按照《畜牧法》和《农民专业合作法》的要求,加快奶牛专业合作社建设,引导散养农户进入合作经济组织,大力发展规模生产和合作经营,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。鼓励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建立专业担保公司,发挥辐射带动功能,解决好养殖户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问题。加强奶业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,指导养殖、加工企业,有效规避市场运营风险,合理安排生产,促进产品均衡上市,实现利益最大化。